作業特優同學


學生:陳鳳英 號:871210861
課目:電子計算機概論(一)




  當我接觸這門課程之後,深覺身為資訊時代的一員,如果不會使用電腦,真是處處不便:處理起文件相當耗時,寫個海報、設計個廣告得請專家,查點資料需要到圖書館,與遠方的朋友通信息既費郵資又費時(當然也可以電話聯絡,但費用更貴)……等等。但如果只會使用電腦而不了解電腦的組織結構,那還是美中不足呢!
  雖然讀了這門課之後,仍有許多無法理解的範疇,但至少對於電腦有些初步的了解,當我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,如果出現了一些特殊的狀況,是當機也好、是儲存設定時出現的一些專有名詞也好,只要是我們使用的每個過程,都比較知其所以然,心頭自然踏實多了。
現在由我將所認識的「電子計算機概要(一)」做個重點報告:


一、先從電腦整體看


(一)電腦從組織看,可分為五大部分:


1. 輸入單元:如鍵盤、滑鼠、掃描器、數位相機等。
2. 算術邏輯單元ALU
3. 控制單元CU
4. 記憶單元:如主記憶體、磁碟機、光碟機等。
5. 輸出單元:如螢幕、喇叭、列表機等。

(二)電腦從硬體上看:


1. 主機板:有CPU、主記憶體、介面卡等元件
2. 週邊設備:凡是以資料排線、訊號線連接者,如軟、硬碟機,機殼外的鍵盤、滑鼠、螢幕、喇叭、印表機等是。


(三)電腦從軟體上看:


1. 系統軟體:可直接控制、管理、驅動硬體資源,是電腦系統運作必須具備的軟體。如BIOS、驅動程式。
2. 應用軟體:包括套裝軟體、訂製軟體。


(四)電腦指令在執行上:CPU執行指令的動作有一定的順序,稱指令週期,有四個步驟:1.讀取指令2.解碼分析3.執行命令4.儲存結果。


(五)指令的格式:電腦只了解一種語言,即機械語言,是由一串0與1的數字,以十六進位的數值表示法來呈現。近年來工程師朝兩種不同的方向發展:一是「複雜指令集CISC」,其優點是設計程式較容易,就事件處理的總和時間而言未必較差;另一是「精減指令集RISC」,其優點是指令都很簡單,指令長度較一致,執行較有效率。目前朝向兩者結合的方向發展。


(六)從電腦記憶體的容量上看:CPU以位址線連接到主記憶體,位址線數量決定記憶體可定址範圍的大小,定址線愈多表示記憶體容量愈大。
定址模式:記憶體方式以二維方陣排列,定址時控制訊號分為:「列位址線」傳遞列位址的訊號,「行位址線」傳遞行位址的訊號。可分為:


(1) 真實模式:是種簡單之定址模式,適用於16位元程式,受到IBM定址範圍的限制,他以segment: offset格式來表示其邏輯位址,都以四個十六進位值符號陳述位址相關資訊,兩部份以冒號分隔。
(2) 286/386保護模式:其segment暫存器裡的值指向特定資料表 「segment符號解說表」中的某一列,這一列的資料由64位元組成,經由定址電路取得其中基底位址再加上offset值而獲得實體位址。
(3) 分頁定址:記憶體位址計算更加複雜,引入「分頁管理」的方式,segment和offset兩個值所產生的位址不再是實體位址,而是線性位址,由目錄索引、表索引和偏移值所組成。


二、從記憶體儲存裝置上分析:記憶體分為:


(一)主記憶體:就是指內部記憶體,又分為:
1. 唯讀記憶體(ROM):以特殊方式輸入儲存的資訊,他不需要外部電源,即能保存內容。有可細分為
(1) MASK ROM:當需要大量翻製,被選取為母片的唯讀記憶體,稱之。
(2) PROM(Programmable ROM):可藉程式規劃、寫入資訊的唯讀記憶體,但僅可寫入一次,通常我們利用它來製作第一顆具原始資料的樣板元件。後來又發展出:
(a) EPROM(Erasable PROM)是一個可擦拭型的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,利用特殊燒錄器,透過紫外線照射,將程式及資料寫入唯讀記憶體中,可重複寫入,改進了PROM的限制。
(b) EEPROM(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)則可利用控制碼來管制ROM晶片中程式及資料的更新,這項設計廣泛的應用在主機板上的BIOS,對於隨插即用的週邊設備、介面卡,都可利用EEPROM來設定資訊並接受系統的控制寫入環境設定值,帶給使用者更多便利與彈性。
(c) Flash Memory:這類型記憶體讀取資訊時速度很快,但寫入時卻很慢。
2. 隨機存取記憶體(RAM):有動態(dynamic RAM,DRAM)與靜態(static RAM,SRAM)
(1) DRAM就是一般稱之為RAM的記憶體,它以電容來儲存資料,電容內儲存電荷有漏電缺點,要靠不斷的充電,更新電容器內的電荷量,才能保持電容儲存值的穩定狀態。它提供資訊暫時性的保存,當電源中斷,內部儲存的資訊即消失。
(2) SRAM是以電晶體來儲存資訊,無漏電顧慮,不需定時充電,故在速度上超越DRAM,相對的價格較昂貴。一般用為CPU與DRAM間的快取緩衝區,故又稱之為快取記憶體。


(二)輔助記憶體(即外部記憶體)本質上與主記憶體不同,不會因斷電而影響資料之保存,依照資料存取方式之不同分為「直接存取記憶裝置」,如磁碟機、光碟機……等,「循序存取記憶裝置」,如磁帶機。
1. 磁碟機:可分為固定型和可攜型兩大類。個人電腦配置的磁碟設備有「軟式磁碟」、「硬式磁碟」及「隨身碟」等。
2. 光碟機:一般依應用及功能可區分為三大類:唯讀光碟、一次寫入光碟、可多次寫入光碟。唯讀光碟簡稱CD-ROM,可多次讀取,但不能寫入或修改。一次寫入光碟CD-R或稱WORM CD,它只允許寫入一次資料,但可供多次讀取。可多次讀寫光碟MO,它允許資料多次寫入、抹拭、修改、讀取,功能類似磁碟機,一片MO可存入容量230MB、640MB、1.3GB。
3. 磁帶機:一般在工作站或網路伺服器上,磁帶機是較重要的備份工具,近年來數位資料磁帶機DDS已成主流,它只有一般錄音帶大小,儲存容量卻高達2.0GB、3.4GB、8GB等,另有單卷磁帶DLT儲存容量更高達20-40GB。

三、從週邊設備上來簡述

(一)匯流排:包括主機板與介面卡上的線路與原件。有特定的時脈、具規則性的控制訊號,依照通訊協定進行資料傳送動作。一般分為:


1. 內部匯流排:是指主機板上所設計的資料通道,例如:ISA、EISA、VESA及PCI。
2. 外部匯流排:是指主機板與外部裝置結合的部分。例如:IDE、SCSI、USB介面。

(二)輸入設備:是資料進入電腦系統的門戶,其功能在於將人類可辨識的資訊,轉化為適合電腦內部儲存0與1組合的數位資料。


1. 鍵盤:是由鍵盤基底及其上之一百多個按鍵組成。當我們按下鍵帽,藉由鍵柱下壓接觸基底電路控制,由鍵盤控制器發送一個信號給電腦,鍵盤訊號解碼器就可藉此辨識按鍵輸入之字元或符號。
2. 滑鼠:滑鼠內部設計了兩組偵測電路,一組偵測滑鼠的移動;另一組偵測滑鼠按鈕的按與放兩種狀態。一般依照感應原理大致可分為三大類:1.機械式2.光學式3.半光學半機械式
3. 數位相機(DSC):是一種結合光學、電子科技及相關原理,共同組合設計,具有高精密機械設計的新產品。機身部分採用原有傳統光學式相機,影像儲存部分,利用光能二極體陣列元件CCD(電荷耦合元件)從鏡頭中擷取影像,經由光電轉換成電子訊號處理,然後將影像資料儲存於磁碟片上,取代傳統相機膠捲底片的功能。
4. 掃描器:可輸入圖形、照片。一般分為掌中型、滾輪饋紙式及平台式掃描器三大類。
5. 光學閱讀機:處於追求時效的社會,許多作業面臨了人工成本日增、要求效率提昇的壓力。資訊設備之引入,電腦提供高功能處理能力,對於許多繁瑣的資料輸入工作,變得簡單、迅速、正確度又高,又可同時並行物料庫存管理作業。如:超級市場收銀台邊裝置的雷射掃描閱讀器,錄影帶租售店櫃檯人員的掌中型雷射槍或光筆等。

(三)輸出設備:


1. 印表機:依列印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為「撞擊式」和「非撞擊式」兩大類,撞擊式列表機以機械式操作,噪音大,但可用複寫紙一次列印多份,如:菊輪式、點陣式列表機;非撞擊式列表機以墨水、碳粉為列印耗材,列印時安靜無噪音,但成本較高,如:噴墨、雷射、熱昇華等列表機。
(1) 點陣式印表機:一般在列印頭上設計了控制線路,多列的金屬針形成陣列,故稱之。它以每秒列印多少字元(CPS)為速度單位,列印品質則以每吋列印多少點為解析度評估量。
(2) 噴墨印表機:印表技術配合噴嘴設計原理分兩大類,一種是氣泡式噴墨原理,是以電阻加熱產生氣泡的原理來控制噴墨,代表廠商為HP及Cannon。另一種是壓電式原理,以壓電元件設計,代表廠商已Epson為主。
(3) 雷射印表機:是利用靜電原理產生影像列印效果。首先需將文件從電腦傳送入印表機,印表機內部有記憶體與解譯器,在這些電路元件中執行以頁描述語言撰寫的程式來分析、計算資料列印位置,藉由雷射光透過反射鏡,以ON/OFF控制方式在磁鼓上產生靜電區,磁鼓轉動,附靜電部分吸住碳粉,並轉置於紙張上,含有碳粉影像的紙張再經過熱滾輪,將碳粉融化固定於紙上,而完成列印。
2. 顯示器:及電腦螢幕
(1) 陰極映像管顯示器:即CRT顯示器,「陰極射線映像管」為製作這類顯示器的主要元件。顯示器內部電訊號輸入端,由三支平行並列電子槍,發出紅、綠、藍RGB三原色電子光束,經過控制、加速、聚焦、收斂等四組電子線路,將訊號加工處理,由偏向線圈放大水平、垂直偏差位移,透過點狀光罩確定電子束正確落點,將像素點顯示出來。
缺點:需大量電力產生電子束,打擊映像管面螢光幕顯像,引發大量熱能與高輻射。
(2) 液晶顯示器:是利用液晶特性達成顯像功能,液晶受熱會增加透光性,受電及刺激也會產生變化,所以液晶顯示器設計,就是以扁薄的玻璃箱在其中封裝液晶,利用電壓變化來控制它的透光性。目前則以一般稱之為「主動式矩陣液晶TFT」,無論在亮度、可視角度、對比度、彩度各方面表現都較好。
優點:低耗電、低發熱、零輻射。
3. 顯示卡:電腦色彩與螢幕區域大小之設定值大都受限於顯示卡,通常顯示器以15Pins訊號線連接主機板上的顯示卡,顯示卡時脈產生器每隔一段固定時間就送出訊號,把要顯示的畫面資料傳出去,經轉換後的電子光束可正確的打擊在該顯示的位置上。
4. 音效卡:其功能在於協助電腦達成播放聲音的目的,但電腦中資料是數位型態,聲音是類比訊號,目前音效卡設計採用波形表技術,對聲音的處理是直接將取樣頻率儲存於記憶體Wavetable中,在音效卡採用PCI介面後,資料傳輸頻寬變大,要播出的聲音可平順取出,再由音效晶片處理的MIDI訊號,由MIDI訊號控制相關設備發音,這種處理方式音值較佳。

(四)其他週邊設備:


1. 數據機:即調變解調器,可將數位訊號調變為類比訊號,再由電話線傳送,訊號送達之後,再藉由彼端數據機,將類比訊號解調變為數位訊號輸入電腦系統。
2. 中文語音輸入系統:電腦利用語音輸入文字資料的裝置,它需要一套語音辨識軟體、音效卡、麥克風、揚聲器或耳機。語音輸入系統包括:麥克風設定、口音適應、語音屬性、詞彙管理多項功能。目前在使用之方便性、語音辨識率來看,還有相當多改進的空間。

四、從簡易電腦組裝與維修上來探討:

  在個人電腦組裝上,首先要認識各項硬體,掌握完整程序、按部就班進行,即可達成目標,下列是一套完整的組裝程序:


(一)拆卸機殼。

(二)安裝電源供應器與風扇:電源供應器有AT和ATX兩型。ATX有三種接頭:較寬的一只有20孔電源輸出頭是給主機板使用,另有P7大接頭是給硬碟機、光碟機使用,另一種P9小接頭供軟碟機使用。電源供應器安裝好後,最好立即檢視電壓設定鈕,之後可裝風扇,為求有效散熱,常裝1-2枚風扇,裝上後,必須辨識風向要朝機殼內部。

(三)安裝硬碟、軟碟機及光碟機:都先將實物固定在機殼位置上,然後插接資料排線。


1.硬碟安裝:現有主機板都有兩個Enhanced-IDE界面,第一個稱「Primary IDE」;第二個稱「Secondary IDE」。每個界面可連接兩台硬碟機。
2.軟碟安裝:安裝方式和硬碟機類似。軟碟機框架空間的設計,一般可同時安裝三套設備,假如只裝置一個IDE硬碟及一台軟碟機時,最好中間空置,以便硬碟有足夠散熱空間。
3.IDE光碟安裝:安裝光碟機最好不要與硬碟共用一個IDE界面,單獨使用另一個,比較不會影響硬碟資料傳送。


(四)安裝主機板、CPU及主記憶體:要先檢示CPU之型號、外頻、內頻、倍頻系數等數據,再查閱主機板使用手冊,設定CPU速度設定值,這些值的設定須靠主機板上的跳線 Jumper 及設定開關DIP Swish。主記憶體的安裝,也要參考使用手冊上說明,注意記憶體模組之方向,將金手指比對插槽即易分辨。

(五)安裝介面卡:要先認識主機板上之插槽與各種介面之類別。

(六)連接元組件排線及電源:將個人電腦機殼內之元組件,逐一安裝完成,機殼內有許多資料排線及電源線,首先檢視電源供應器之三類接頭,接到各元件上,再將排線連接正確即可。

(七)安裝面板指示燈:指示燈經由一組訊號線與主機板相連,主機板接收或輸出相關之控制訊號而產生效應。

(八)BIOS設定:它是一個燒錄在唯讀記憶體中的一組程式,當電源開啟時,系統即執行BIOS程式,在設定一開始,即要將電腦內各項硬體一一記錄,並建立溝通橋樑,做好結構性設定,以便電腦發揮功能。

(九)硬碟分割及格式化:當電腦組裝好及BIOS設定好後,要電腦發揮極至功能,就要靠軟體將作業系統、應用軟體安裝到硬碟中,安裝之前,先要規劃及格式化硬碟。將之分為小的儲存單位,建置組織管理資料之存放。主要是把硬碟分割成多個主分割區,還可將部分分割為延伸區,延伸區可配合任一個主分割區共同運作。我們可利用FDISK指令來分割硬碟,用FORMAT指令來進行硬碟格式化。

(十)Windows系統安裝。


  經過上述過程了解,雖然我現在還沒有信心組裝好一台電腦,但我想如果我能依照書上教導的方法,一步一步照著做,只要多給我些時間,重複數回,我想我也能自己組裝成功一台電腦的,這是我學本科目最大的感觸與收穫吧!



Back

回上頁